(一)Loris Malaguzzi生平
Loris Malaguzzi 1920年於義大利的Corregio出生,由於他的父親鼓勵,在1939年成為教師訓練中心的成員,並在二次大戰期間完成學業取得教師資格。在1946年,Malaguzzi成為羅馬第一個戰後心理學中心的成員之一,此即成為Reggio Emilia 教學的開始。事實上,瑞吉歐教育系統是由義大利北方Reggio Romana地區,一座叫做Villa Cella的小村莊開始,當時Malaguzzi耳聞當地的居民要為他們的子女蓋間學校,立即前往自願當教師,他和居民開始討論要如何建設學校。
第一個學校即是由賣掉戰爭後被德軍丟棄一旁的一輛坦克車、六匹馬、和三輛軍事貨車,所得的錢拿來建設新校舍。八個月後,Malaguzzi成為這所由當地父母所開辦幼稚園的第一位教師。根據Malaguzzi的說法,這個學校是當地婦女和全國教育委員會共同努力下的成果,這所瑞吉歐教育系統的創始學校,至今仍舊存在運作中,並於1963年轉型為第一所市立幼兒園。而Malaguzzi的教育理念持續影響了這個學校的環境和課程的發展(Anonymous, 2001 )。1980年Malaguzzi帶著他的同事和孩子們的作品,首航到瑞典推廣他們的教育理念,從此展開了瑞吉歐教育系統的國際旅程,引起全世界幼教專家熱切的興趣及討論 (欣月,2001)。

(二)瑞吉歐教育系統的信念與基本哲學
Malaguzzi指稱瑞吉歐系統的理論是來自不同領域,將這些理論加以調整為所需,但是他認為可以總結所有教育現象的單一理論是不存在的。然而,在瑞吉歐‧愛蜜莉亞取向的幼兒教育有一個具體的核心,這個核心是來自積極教育的理論和經驗,並尋求對幼兒、教師、學校、家庭以及社區,各個獨特現象的瞭解,這些共同產生一個積極地、有創意地,結合個人成長與社會成長的文化與社會(Edwards, Gandini & Forman, 1998)。
而Ferriere, Dewey, Vygotsky, Bruner, Piaget, Bronfenbrenner及Hawkins等人的理論,都為瑞吉歐教育帶來許多啟示;加上Kaye提出成人指導的角色;Shaffer研究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;Serge Moscovici和Gabriel Mugny兩人對於象徵圖像的起源和人際間認知建構的重要性研究;以及Gardner在智能形式與開放心智方面,都提供新的見解。此外瑞吉歐教育也參考社會語言學,研究成人與幼兒如何共同建構有意義的情境,以及建構理論者、符號互動學者和社會建構學者們,對認知發展研究的觀點(Edwards, Gandini & Forman, 1998)。此外也因為受到進步主義與建構主義的影響,瑞吉歐將符號語言視為幼兒多元智力表現之形式。

以下說明瑞吉歐之教育主張(簡楚瑛,1993;1994;Edwards, Gandini & Forman, 1998):
1.強調「互動關係」和「合作參與」:Malaguzzi強調「互動關係」,指的是學生、教師、家長、學校和環境的關係。主張教學時不可視「個體」為單一的元素,應視學生與其生存環境為一整體。他認為在任何情境中,幼兒不是被動地等待向自己提出問題和形式思想、原則與情感策略,而是處於主動學習與理解的建構及獲得知識。因此,在設置幼兒的學習環境時,必須能將幼兒的認知面與情意關係面連接在一起;強調重點是無論是課程或學校行政事務,都是以合作參與的方式進行與完成。

2.對幼兒學習能力的看法:Malaguzzi主張幼兒是一個主動學習者。成人應該要提供幼兒許多的機會,當他們嘗試去建構、溝通、對於經驗的理解時,能夠發揮自己的表象性技能。除此之外,注重幼兒個別差異性,提供適當課程經驗,鼓勵幼兒透過多種符號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
3.對創造力的看法:Malaguzzi認為幼兒是創造力之功能與價值,最佳評鑑者與最敏銳的判斷者。他對於幼兒創造力的看法:

(1)創造力是思考、認知與選擇的方式;

(2)是來自多重的經驗;

(3)是透過認知、情意與想像的過程;

(4)是在人際關係交流的情境中;

(5)是當成人為問題情境的觀察者與解釋者時,幼兒的創造力更具力量;

(6)根據教師、學校、家庭、社區等的期望,以及幼兒如何看待這些期望,以決定創造力是否受到喜愛;

(7)是當成人注重認知過程而非結果時,更為明顯;

(8)當教師相信智力活動與表徵性活動所具有的力量時,創造力與想像活動會更有密切的交流;

(9)是需要將「認知」與「表達」結合起來。Malaguzzi認為學校中的創造力工作,是要幫助幼兒超越自己,可以儘可能的發展自己。

4.對「學習」的看法:幼兒的學習並非教師授課後的一個自然發生的結果,反而大部分是由於幼兒自己參與活動及成人所提供資源的結果。幼兒自己的參與才是學習的關鍵,藉由計畫、觀念統合、日常生活經驗體會,而自動地開創事物間的「意義性」。透過不同經驗,總會賦予事物新的意義。成人應該是在旁激勵幼兒,間接地協助其製造「意義性」的能力,成為一切學習的基礎。

(三)瑞吉歐方案教學的基本理念
根據鄭秀芬(2001)、陸錦英(2001a,2001b)、張淑真(1999)、Edwards, Gandini & Forman(1998)、Cadwell(1997)等多位學者對於瑞吉歐方案教學的基本理念的說明,綜合而言:
1.幼兒角色:從誕生開始,幼兒即開始與環境互動,對於周遭環境所帶來的學習和協調,都是充滿著好奇與探究的精神,幼兒在不斷探索、互動中會產生自己的答案,但這個答案是短暫的,並也會對相遇的人、事、物感到興趣,而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點、想法。

2.團體意識:瑞吉歐方案教學認為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放在幼兒與同儕、家人及整個社區的關係,而不是將幼兒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;重視團體的工作,以小團體的方式來進行方案,透過與同儕、成人、所有外界事物、符號的互動來塑造自己。

3.媒介與溝通:瑞吉歐方案教學說明透過語言、活動、圖畫、建築、影子遊戲、剪貼、話劇、音樂等媒介,是可以引發幼兒驚人的溝通能力、符號技能及創造力。能運用各式各樣的自然語言,來使他們的想法具體成型。教師應該與孩子密切合作共事,與孩子共同建立溝通的情境,且必須是雙向的溝通。

4.空間與環境:環境空間的設計運用是會激發幼兒的互動與溝通,學校整體的空間規畫與設計必須注重美感,工具、素材的設置有其基本規則,每一處空間都是有意義和作用的。空間應該要能回應並可轉化,能夠在一天的過程和時間的流轉中,允許不同的停留和使用。空間應該是可以個人化、柔軟化、開放化的,並且是可以讓每個人留下印記。設計一所學校就像在寫一部劇本,只是這部劇本是由居住在學校裡的成員所共同創作編寫的。在關係的形式中,瑞吉歐系統強調空間的可辨識性、水平性、中央廣場理念、轉化力和彈性、藝術工作室、學校即工作坊、學校和社區、內部與外部關係、空間的透明性和溝通等理念,都是構成瑞吉歐教育系統的空間環境概念。

5.教師角色: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是幼兒們的工作伙伴、教育者、引導者,密切的傾聽、觀察,並能適時提出問題,引導幼兒說出想法,隨時做假設與歸納,提供幼兒發現事物和學習的機會。

6.課程記實:教師除了細心觀察,也要能詳細地紀錄幼兒認知的過程,以建立檔案,讓成人可以分享對孩子的理解。檔案可包括照片、文字、草圖、幼兒的作品、教師同儕的討論等,不僅讓他人分享幼兒的學習過程與成果,也讓教師反觀省思自己的教學歷程,革新教師的認知。

7.家長角色:家長的參與在瑞吉歐方案教學中是很重要的一項特色,在幼兒的學習經驗中,家長應該是扮演一個主動參與的角色,確保幼兒在學校裡可以享受應得的福利。家長參與的型態眾多,如園舍的整修、教具的製作、資源的提供、經驗的分享、教學的輔助等。

(四)瑞吉歐方案教學的環境
瑞吉歐‧愛蜜莉亞的教育工作者多年來一直以幼兒、教師、家長、教育諮詢員和整個社區之間的合作關係為基礎,在課程發展的初期,參與人員極為重視空間所富含的教育性意義,並且投注極大的心力在思考與規畫整個空間的設計上。也特別注意到社會建構論的學習方式,將此理論實際運用在學校空間的發展組織中(Edwards, Gandini & Forman, 1998)。
瑞吉歐方案教學不僅強調教室內的空間規畫,同時重視學校內以及學校與校外環境的規畫與配合,並重視學校周遭環境中的特殊事物,將其視為教室空間的延伸,更強調環境的規畫、採光與隔間的設計以及室內環境的佈置,使得一進入瑞吉歐學校中,就讓人感受到它深厚的藝術氣息、明朗與開放的學習環境,以及愉悅、和藹的工作人員,而這環境所呈現的就是文化層面的一種反映,相信這些對幼兒而言,都是極具教育意義的潛在課程(Edwards & Gandini & Forman, 1998)。
鄭秀芬(2001)指出在教學環境上,瑞吉歐方案教學強調有兩點,一是「透明化」,另一點是「相遇的地方」。

強調環境「透明化」是為了讓孩子、家長們的視線能穿透室內外空間,讓孩子能更接近外面的自然環境,所以瑞吉歐‧愛蜜莉亞地區的托兒所、幼稚園用來做教室隔間的建材,大部分是以玻璃牆為主,園舍的每面牆上都有大面積的窗戶。
瑞吉歐‧愛蜜莉亞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斷強調「相遇(encounter)」對瑞吉歐方案教學的重要性,認為人與人相遇時會產生各種問題,有了問題就會去思考,而這些思考的過程,就可以促進人類認知能力的提昇。

而所謂「相遇的地方」,通常是指學校廣場、走廊或中庭花園等地方,並會設置一些具探索性及可引起孩子們互動、合作的教具,如三角鏡、沙箱、燈桌等設施,同時這些地方也是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區。
至於,教室內的格局多與一般開放式教學型態相類似,以下逐一說明各區型態(鄭秀芬,2001;陸錦英,2001a;2001b;C. Edwards, L. Gandini & G. Forman, 1998):

1.小型工作坊:Malaguzzi說明在瑞吉歐‧愛蜜莉亞教育取向裡,與教室空間相連的小型工作坊是學校一個額外的空間,擁有豐富材料、工具以及專業能力人士的空間,擺放有桌椅、開放式架子、黏土、紙張、鐵絲、多種素材、筆、顏料、畫具、工具等。設立的主要目的是要反映修正一般課程,將視覺與表現形式的教育擺在次要地位的錯誤情形,及對幼兒互動能力與建構能力的重視,希望透過空間和材料的提供,支持幼兒選擇以創造性和邏輯性的途徑進行探索,進行與教室活動相結合的方案工作,去試驗、探索和結合新的或已熟悉的工具、技術和材料。

2.展示區:根據Malaguzzi的說明,瑞吉歐方案教學的學校環境是課程的第二層皮膚,其牆壁是會說話,也有紀錄課程和學習的作用,所以大量利用壁面的空間,暫時或永久性地展示出幼兒及成人的生活經驗。此地展示區所指的即是對於空間的利用,讓幼兒能於學校各處展示作品,與教師共同為學校空間及學校文化的建立,奉獻出心力的一種方式。這些展示除了設計良好及讓空間更為吸引人之外,也提供特殊活動、教育方案及有關進行步驟的紀錄。

3.建構區:此空間類似開放教室內的積木區,不同之處是瑞吉歐方案教學於建構區內,擺放和使用的材料是以天然的素材為多,如木頭、樹枝、石頭等;或是一些回收資源,如塑膠、水管、鐵片、金屬片等,及一些人物、動物或交通工具的模型,較少市面上販售的積木玩具。

4.光和影:在瑞吉歐地區的學前教育環境,認為光和影子是幼兒生活中,最常接觸的自然現象,特別重視「鏡子」在教室裡的設置與使用,此外比較特別地方則是於教室內設置有投影機、幻燈機、布幕和光影桌,以引發幼兒的觀察比較、創造靈感、回憶經驗、營造氣氛等。

5.益智區:此區則是放置一些益智遊戲、邏輯思考、認知語文、數概念、科學探索等類型的玩具和教具,可以是教師自製,或是市面販售的玩具。

6.圖書區:放置開放式的書架,整齊擺列各式各樣的書本,旁則有舒適桌椅,供孩子們閱讀書本時可使用。

7.扮演區:放置有一組廚房用品,如鍋、爐、餐具、餐桌椅、流理臺等物,也擺放一些可讓幼兒進行裝扮自己的物品,如帽子、鞋子、衣服、皮包、絲巾等。

8.美勞區:此區域較偏向美勞工作中的手工訓練,如縫工、編織工、描繪、剪貼、撕貼、摺紙等,與小型工作坊的性質不同。

9.團討區:此區通常設置於教室的入口處或角落處,幼兒們可以在此計畫、討論當天的活動行程,也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經驗。

10.休息區:此區或稱為安靜區,通常是由布簾區隔開來為獨立空間,擺設有軟墊、抱枕、玩偶等,甚至可擺放昏黃的小檯燈,營造讓幼兒可以感受到安全、溫暖、舒適的休息氣氛。

其實有一百
-洛利斯 馬拉古齊(Loris Malaguzzi)
摘錄自:「孩子的一百種語言-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」,光佑文化出版
孩子
是由一百組成的,
孩子有
  一百種語言,
  一百隻手,
  一百個念頭,
  一百種思考方式、遊戲方式及說話方式;
還有一百種
   聆聽的方式,
   驚訝和愛慕的方式;
  一百種歡樂,
   去歌唱去理解。
  一百個世界,
   去探索去發現。
  一百個世界,
   去發明。
  一百個世界,
   去夢想。
孩子有
 一百種語言,
 (一百一百再一百)
 但被偷去九十九種。
 學校與文明,
 使他的身心分離。
他們告訴孩子:
 不需用手思考,
 不需用頭腦行事,
 只需聽不必說,
 不必帶著快樂來理解。
 愛和驚喜,
 只屬於復活節和聖誕節。
他們催促孩子
 去發現己存在的世界。
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,
 他們偷去了九十九個。
他們告訴孩子:
 遊戲與工作、
 現實與幻想、
 科學與想像、
 天空與大地、
 理智與夢想,
 這些事
 都是水火不容的。
總之,他們告訴孩子:
 沒有一百存在,
然而,孩子則說:
 不,其實真的有一百!

愛兒思親子戶外學校綠豆粉圓爸比分享

保奇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